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邢善萍:以文化建设为引领 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2-09-20 作者: 浏览次数:351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  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2012年8月24日)

邢善萍

同志们:

今天的处级干部理论研讨会,我想以“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为题与大家做个交流。

在今年2月份的双代会上,我们一起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任务,提出建设文化强校名校的目标。半年来,大家围绕文化强校名校建设开展了诸多讨论,提出许多思路建议,学校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yl6809永利官网文化建设纲要》,并提出了下半年学校文化建设的十件实事,这些为下一步扎实有序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们研究部署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或者说解决好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二)yl6809永利官网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三)如何扎扎实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三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认识看法:

一、关于大学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急需深化内涵发展的国内大学来说,大学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它是由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简言之,大学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气质。大学文化对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共同的目标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不断强化,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具有更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谐感、幸福感,从而凝心聚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大学文化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鲜明的特征:

第一,大学文化是育人为本的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认为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所谓制器,就是把人培养成只会干某类专业工作的一部机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learn to be),学习知识(learn to know),学习如何掌握这些知识(learn how to learn),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其他人相处(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弘扬和发展大学文化,要始终把“育人”放在核心的位置。

第二,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是传播文明、培育理念的场所,它特别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集中体现了哈佛重视传统,尊重权威,同时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权贵还是权威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精神,要求师生始终坚持诚心向学、求真求实、独立思考,执着探寻未知的领域,敏锐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进行理性思考和研究,不断学习成长。

第三,大学文化是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不仅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包括对这些系统专门学问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简言之,学术就是学问的综合、发展和创新。学术文化包含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环境等诸多要素,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办学氛围。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学术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崇尚学术的理念,把学术文化建设所应具有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科学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第四,大学文化是包容开放的文化。作为大学,应有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强调大学教育思想要灵活,要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广泛吸收各家所长,互相争鸣,自由发展,避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这种理念奠定了北大包容和开放的办学传统。大学只有坚持包容开放,才能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积极吸收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主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办学经验,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内外形象的呈现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纵观天下,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我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了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号角,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投入文化强省战略当中。yl6809永利官网作为省属重点高校义不容辞,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航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时代精神高地;要做发展文化事业的“助推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做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示范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前沿阵地。

第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体现的是学校深层次的理念、精神、文化和传统等因素,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追求、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促进师生员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动力,激励和引领学校向着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具丰富内涵的方向发展。如果缺少这种软实力,学校没有明确定位,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教职员工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归属感,整个学校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加快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培养造就高素质合格人才,必须为学生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正如有人提出的“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的味道。大学文化所营造出的氛围与环境,就是那坛“泡菜水”,学校的重要责任,就是如何调制好这坛泡菜水,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位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和浸润,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干事创业、奋斗成才。

三、全力做好加强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我们要明确任务,传承和弘扬学校百年文化精髓,努力培育底蕴深厚、学风浓郁、和谐高雅、特色鲜明的山东农大文化,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的蕴育和积淀。学校要以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特色文化六个方面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建设。

第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人要有一种精神,精神是方向、是动力;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也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文化、是凝聚力、是战斗力。有精神方成气象,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这种大学精神为学校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

作为百年老校,前人的奋斗和历史的积淀形成了我校独特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挖掘,进一步总结、凝练,推陈出新,形成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观念体系。

要进一步锤炼明确办学理念。学校首任校长王景禧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前一段时间新建工科实验大楼公开征集名称的过程中,取自“学以实为贵”的“学实楼”脱颖而出,网上投票获得众多认可支持,经过专家评议、党委研究,决定命名为“学实楼”。建国后首任校长陈瑞泰先生,提出学校办学要“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在系统总结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今天,我们要把历代农大人艰辛探索、不懈实践取得的办学成果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并要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涵。

要坚持传承弘扬办学传统。学校百年发展积累了优秀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重要的代表人物、办学思想、学术成就等,要不断深入挖掘、丰富和充实。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台湾中兴大学有一处惠荪林场,以曾任中兴大学校长汤惠荪先生命名,而汤惠荪本人则是我校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知名教授,由此渊源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密切与中兴大学间的关系,在8月中旬我校承办的海峡两岸高校农业论坛上,中兴大学校长也表达了加强合作意愿。再例如,我校首任校长王景禧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在上世纪30伪满政权劝其前往任高职,王景禧愤然怒斥,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他在金石、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后人也有对他的纪念文章,这些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使学校的传统不断传承和发扬。

另外,一些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也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如1952年院系调整时学校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们目前出的院士集中在50年代毕业生?这里面有什么经验值得当前复制借鉴?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志一起来关注思考这些问题,从中探寻指导实践的力量。

要努力构筑大学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学校的大学精神,集中从学校的校训体现出来,校训是大学对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我们学校的校训:“登高必自”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   “登高必自”昭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从“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登高必自”校训是山东农大人努力攀登、坚韧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山东人民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的写照。“登高必自”的校训集中体现了百年农大文化的深刻内涵,是百年农大发展历程、办学特色、精神文化的高度浓缩。    我们要在校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凝练,广泛汲取泰山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精髓,努力形成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第二,建设学术文化,严明学校的风气和氛围。大学离不开学术,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崇,正是在于大学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科学和技术成果的场所。我们要把学术至上的理念视为大学发展的立足之基、力量之源,努力营造追求学术价值、鼓励学术研究、支持学术创新的氛围和风气。

要不断浓厚学术氛围。大学之间的差距根本体现在文化的涵养和学术氛围,在世界知名大学,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能折射出学术的光辉。牛津大学提出要“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使得牛津大学到处洋溢着探索学问、追求真知的学术气息;剑桥大学享有“科学家的圣殿”这一美誉,八十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赫赫名单令人心驰神往,求真、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是剑桥大学学术创造的动力源。我们学校能够有今天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也在于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上的成果。今后,我们要在全校积极营造“自由探索、宽松和谐、鼓励争鸣、团结合作”的学术环境,努力在全校形成崇尚学术的良好氛围。

要自觉遵循学术规律。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求人们要潜心投入教学科研,心无旁骛地做长期艰苦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如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粗制滥造、假大空等,有的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影响了学术界的形象,污染了神圣的学术殿堂这种违背学术规律的做法最终会影响学术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坚持把学术放在学校办学的首要位置,建立尊重规律的学术文化,强化学术导向,努力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教学、科研环境,特别是要教育引导教师和学生祛除浮躁、急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坚持打基础、练基本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全校形成崇尚学术、创新争先的良好导向。要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和包容心态。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靠的是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仅仅依靠单打独斗难出大的科研成果,因此,现代科技人员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勇于合作,善于协同,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要打破学科界限,摒除学术壁垒。实验室中物理窗帘可以挂,但专家学者之间的心理窗帘不能挂;要用包容的心态、宽容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同志,这既是发掘人才潜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尊重学术规律、深化科学研究或缺的条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科研人员不要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允许他们有个性、有闯劲、有激情。

第三,建设制度文化,彰显学校的规范和程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要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全面加强制度的落实,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并内化为日常的行动。

要加强大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稳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要全力抓好制度落实。制度关键在于落实,特别是在人的观念和素质尚不能达到内化于心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就要发挥作用,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把制度落实好,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为规范,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形成向上的清风正气,和谐的校园氛围。

第四,建设行为文化,提升学校的内涵和品位。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以及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学校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行为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外在反映。我们强调大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培育和思想熏陶,以师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展示学校的内涵和品位。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做好工作。

对教师,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术造诣、治学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都会深深影响学生。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形成爱生爱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师风。

对管理人员,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作为各个岗位的管理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不是权力,不是地位,管理的本职就是服务。要坚决杜绝衙门作风和官本位思想,自觉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用贴心的、周到的、全面的服务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展示学校管理人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对学生,要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良好行为的养成要靠教育,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这种多样化不能被“无序化、散漫化”所替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松对学生行为的要求。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和严格管理,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最终形成健康、规范、和谐的行为文化。

第五,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凸显学校的风格和气派。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环境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的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服务师生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大学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

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有的过于追求大规模、大场面,甚至出现了“万亩大学”、“亿元广场”,反观一些知名大学,并没有多么大的规模,如香港大学只能说是弹丸之地,但其古朴典雅、山水相映的韵味令人留连忘返;有的认为多建几栋实验楼、宿舍楼,就体现了环境文化,实则不然,这种基本设施建设首要的是满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需求。如学校6号楼外表很普通,但参观者看到里面展示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位院士领衔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那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环境文化的力量。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要能够展现学校的风格特点,突出学校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积淀;人文景观建设要规划并逐渐建成一批能够折射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风貌的文化建筑、景观雕塑等,打造绿色校园、优美校园、人文校园。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要能够体现学校的品位格调,用精品文化活动装点学校的文化氛围,我们开展的“与泰山学者面对面”、“岱下文化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效果好、影响大,深受学生欢迎,要坚持办下去,同时要积极打造符合广大师生需求的思想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品牌,营造浓厚学术环境和氛围。

第六,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品牌和优势。大学的特色是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和学校风貌。学校的发展,重点是特色的传承和发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趋同化、同质化发展,导致“千校一面”、“万校一书的境况,反映到文化建设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注重自身特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貌。

我们学校传统的优势和特色是“农”,学校的文化特色还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强化优势学科群,拉长学科链,立足山东、立足农业,办出我们的特色和水平。如在农业文化研究领域,我们完全可以建立并形成自己的优势,结合学校学科特色,自觉担当起在农业文化与历史研究中的责任,开展农书和农业文献的整理、校释和研究,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史、农业和农村文化、农业科技和农业哲学、农业法制和法律文化研究等。学校已经成立了“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要发挥这个平台作用,整合校内学术研究资源,提升研究水平,力争取得开创性成果。

从办学地域来说,我们同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立地于齐鲁大地、根植于孔孟之乡、办学于泰山脚下,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泰山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挖掘、继承和研究,总结凝练和弘扬泰山精神,精心打造形成学校的文化亮点,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四、正确处理文化强校建设中几个方面的关系

文化强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大学文化首先是传承,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或物质的积淀,体现了学校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但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大学文化就没有发展。大学的使命,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更好的传承,我们要把传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发展大学文化,体现更多的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但并不是割裂人文与科学的关系。相反,发展大学文化,更要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强结合。作为一所农业高校,我们从建校以来就确立了农业学科的优势,农业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学校今后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要把人文教育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努力促进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共同进步,这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发展共性的大学文化,但又不能平均用力,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与农业有关的文化建设,与泰山这一地域有关的文化建设。同时,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情况,发展校内各个学院文化、学科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院一品”文化,以特色促发展。

四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校名校的目标,就要理清文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有整体布局、总体规划、长期目标,又要明确短期目标、具体任务,把具体项目进行分解、落实责任,提出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使学校文化建设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通过长期坚持、长抓不懈,真正使大学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五、广泛动员师生员工投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来

建设文化强校名校工作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团结一致,需要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共同为大学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学校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项文化建设任务,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各个单位和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二,要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学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发挥好现有文化人才作用,鼓励和扶持从事文化建设和各类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来校工作,提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要调动全员参与。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提高文化意识,让更多师生员工了解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为全面落实文化强校战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早日实现文化强校名校目标而不懈奋斗!

TOP
版权所有©yl6809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校直机关党委
Copyright © 2023-2028